- 首頁
- >
- 2023-24年度 十一月校長的話
2023-24年度 十一月校長的話
日期: 10/11/2023
校長的話——人工智能對學習的啟發。
近年,世界各地的學者積極探討自適應學習(Adaptive Learning),透過人工智能(artificial intelligence,簡稱AI)和大數據等科技,為學生建構個人化的學習歷程,能照顧學習多樣性,達致「因材施教」的教育理念。三年前,學校已引入人工智能幫助同學提升英文會話的能力,更舉辦了全港小學比賽,讓同學與三十多間友校、一千四百多位同學互相切磋。本年度,學校更在中文寫作及教學研究兩大範疇與香港大學、香港教育大學合作,引進人工智能,提升教學成效。
除了ChatGPT,在生活中也有不少使用AI技術的手機APP,類型從幫助拍照、繪圖,甚至是教人聊天、做音樂,包羅萬有,無處不在。人工智能是指運用技術來建構機器和電腦,能夠打造出與人類智慧相關的認知功能,例如理解問題並作出回答、分析資料、提出建議等。研究人員會以機器學習讓人工智能學習,並不斷改善。機器學習( Machine Learning,簡稱ML)則是利用演算法來分析大量資料、從深入分析資訊中學習,然後做出明智的決策,藉由接觸更多資料會隨著時間提高效能。使用的資料越多,模型就會越準確。人工智能其實不大聰明,一定要透過學習才能演進。最近,有大學公開人工智能的機器學習,過程如下:
1. 工程師從網絡上下載大量資料,包括單字、圖片、定義等,然後儲存在一個很大的文字檔裏;
2. 將文字檔裏的文字訊息轉化為機器語言,一般是數字,方便人工智能理解及學習,就如motherhood轉換成49836,整個文字檔轉化為一個龐大的數字檔;
3. 將數字檔輸入人工神經網絡(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,簡稱ANN),這是一個數學模型,模仿生物神經網絡的結構和功能,讓資料與資料之間連接起來,透過不同型式的提問,如文字、相片、語音等,刺激人工智能從中尋找相關字詞,組成一個合理的答案。
4. 為人工智能提供極大量的訓練及提問。當人工智能答錯時,工程師會提供修正,讓人工智能下次能作出正確回答。
綜合上述過程,人工智能其實是模仿我們的學習模式,因此我們從中也可以再次鞏固自己的學習,創造更有利學習的條件,包括:
1. 識字量要大:在語文教學中,「識字」是閱讀和和寫作的基礎,同學識字量越大,閱讀和寫作才會更得心應手。如果識字量不夠,閱讀的材料受限制,也無法用文字表達自己的思想。在中文科,香港的小學課程綱要建議,每一年級都有一定的識字量:小一至小六最少要累積大約2600字,才能理解一般報章雜誌上的文章。培養閱讀的習慣、有趣的文字故事、有系統地建立字詞庫是很有效的方法提升同學的識字量。語文科不單在班級推行少年文學欣賞計劃、Bookworm Reading Scheme,更鼓勵全校學生參與香港教育城「e悅讀學校計劃」,定時讓學生進行網上閱讀圖書及完成閱讀報告小冊子。三至六年級定期進行網上閱讀「快樂閱讀花園」篇章,以培養同學良好的閱讀習慣。此外,各級中文科及英文科老師都會教導同學有系統地建立字詞庫,以不同主題或按字詞性質分類,鼓勵同學收集更多、更優質的字詞,提升寫作能力。學校大力推動親子閱讀、親子寫作及親子考察等活動,鼓勵家長多陪伴子女閱讀,並以活潑有趣的形式,如話劇、唱歌等形式幫助同學進一步提升識字量。
2. 知識之間建立關連:學習的本質是在重點概念之間建立聯繫。教師會以學生的認知能力作切入點,協助學生運用已有知識去了解各種理念間的聯繫,並加以應用,從而建構新知識。知識和知識之間,都會以某一種關係聯繫在一起。以學習「關愛」為例,學校除了在各學科及成長課教導同學外,更透過班級經營、級本服務、服務團隊、愛心學長計劃、長者學苑等多項活動教導同學如何在生活中實踐關愛,如何向服務對象表達關愛,以具體的體驗活動去教導抽象的價值觀,從而建構同學們心目中的「關愛」。另一方面,各科老師會建構共同的研習主題,如高年級STEAM學習的主題「From school to society」,體驗式學習周各科的學習主題等,選取合選閱讀的材料,訂定目標及安排學習活動,相互配合,進行跨學科閱讀亦是一例,不單能教導學生在各科組之間、各類知識之間建立關連,更鼓勵他們自由探索、發現和建講新知識,並且可以從多角度表達意見,建立學習的自信心。
3. 從錯誤中學習:人工智能的學習證實了「在學習中犯錯誤是不可避免的」,讓我們明白接納錯誤是下一個學習點的重要階段。如我們能將犯錯視為學習的機會,從錯誤中學習,就能為自主學習提供更有利的條件,學習任務的佈置就不會依照一個既定方向設計,而是容讓學生根據已有知識和經驗,透過討論及互評去摸索更多可能性及解決方案,促使同學從不同方面對任務或主題進行調教及試驗,從整體上對任務或主題有更好的理解。考試後,同學可能對自己在某一科的表現不大滿意,不妨思考為甚麼會答錯,這可能會引發進一步的思考和對不同策略的嘗試,可以幫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有關知識,亦能減弱與錯誤有關的挫敗感。當我們再遇到錯誤時,不妨深吸一口氣,原諒自己的錯誤,並提醒自己,錯誤不是一件壞事。然後,再重新開始,去尋找更好的答案,更好的明天。共勉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