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-2021年度十一月校長的話
  • 首頁
  • >
  • 2020-2021年度十一月校長的話

2020-2021年度十一月校長的話

日期: 02/12/2020

各位親愛的家長及同學:

校長的話:學生有分高低嗎? 

十一月就快過去了!開學兩、三個月後,有小一家長主動與我傾談,擔心小朋友學習能力不如人,成績不好,還向我申請留班。我明白家長的擔心,我與他分享了兩個消息:一年級考試已由進展性評估取代,以檢視每位學生的學習能力和進度;一年級學生於來年度以原班升讀二年級,不會以考試成績分班。一年級的發展重點是「幼小銜接」,不是升中考試,請他也不要過份擔心。

我倆這段有趣的對話,讓我想起李連杰的電影《霍元甲》裏的一個橋段:霍元甲與日本武士安野喝茶,安野問霍元甲懂不懂茶。霍元甲表示不想將茶分出高低,是茶就好。當安野再追問時,霍元甲的回答令我動容:「什麼是高?什麼是低?它們本身都是生長於自然當中,並沒有高低之分。茶的高低,並不是由茶對我們說,倒是由人來決定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選擇,我不願做這個選擇。喝茶是一種心情,如果你心情對了,茶的高低還有那麼重要嗎?」茶本無高下,喝茶的人才有高低之分。霍元甲與安野談的是茶,也是武學,更是人生。

我十分認同「茶沒有高低之分」這句,心裏也不禁問了一句:「學生也分高低嗎?」香港現時設有幾個重要的公開考試,升中學、大學以考試成績為依歸,難免讓教育制度過份偏重「分數」。分數高的就是贏家,分數低的就是輸家。其實,萬事萬物本質上是沒有所謂的優劣高低,每一個物種都是獨特的,與別不同的,就如茶,有些品種較甘香,有些則較苦澀,當我們喝茶時的味覺上的不同便代表了它的價值嗎?將這個道理放到學生身上,每個人都是獨一無異的,有強也有弱,我們往往以成績表上的「學業成績」或是「品行」為他們「打分數」,將他們分高低,合理嗎?

不少教育家提倡「全人教育」,指出學生要擁有健全人格的發展,以達致德智體群美並存,令他們願意為個人、家庭及社會作出承擔。1983年,美國哈佛大學迦納教授(Howard Gardner)提出「多元智慧」理論(Multiple Intelligences),他發現不同的腦部機能連繫著不同類型的智慧,而這些智慧至少可分為七種:語言智慧、數學邏輯智慧、視覺空間智慧、音樂智慧、肢體運動智慧、人際溝通智慧、個人內省能力等等。每人都同時具備上述的七種智慧,只是程度上有所分別。除了讀書外,我們可透過不同的遊戲,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小朋友這七種潛能。另一邊廂,有人提出十商理論,注重小朋友的智商(Intelligence Quotient)、情商(Emotional Intelligence Quotient)、逆商(Adversity Intelligence Quotient)、德商(Moral Intelligence Quotient)、膽商(Daring Intelligence Quotient)、財商(Financial Intelligence Quotient)、心商(Mental Intelligence Quotient)、志商(Will Intelligence Quotient)、靈商(Spiritual Intelligence Quotient)及健商(Health Intelligence Quotient)等的發展,才能全面發展小朋友的天賦。以上種種讓我們能從多角度去為學生設計多元化的學習經驗,也尊重他們每個人的學習多樣性,我們不應將他們分高低,而是應讓他們的天賦得到發揮,讓他們自信地、自發地學習,學生的自身價值不應由老師、家長或成績表去下定論,而是讓他們時常自我挑戰,為自己的將來設定不同高度的目標,鼓勵他們、協助他們去完成或超越每項目標。

愛官的老師是抱著「是茶就好」的信念教育學生,相信他們每一位都是可教的,是好的學生,讓他們在平等、友愛的環境下去學習,去發展自己。其實,一紙成績表不只有「分數」、「操行」,還有老師對學生的「欣賞與建議」,也有學生各項才能的「肯定」。在愛官的頒獎台上,不會只有成績好的學生領獎,而是在服務、體育、藝術、品行、科技、領導才能等等有傑出表現的學生都會站到台上,還有那些努不懈去挑戰自我的學生也會得到鼓勵。期盼各位家長都跟我們一樣,抱著「是自己子女就好」的心態去陪伴我們的子女在這六年找到自己的終身興趣,找到自己與別不同的長處,讓他們滿滿自信地成長。共勉之。

崔家祥校長

二零二零年十一月三十日

Top